2020-09
后疫情时代基建领域发展简析
后疫情时代,我国基建领域的发展呈现明显的新老分化趋势。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树立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思路,在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为分析基建领域遭遇到的困境和机遇。
树立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思路,在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分析基建领域遭遇到的困境的机遇,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宏观对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两只手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从我们买菜价格的高低,到我们居住房屋的价格水平,这两只手的影响无处不在。
这两只手一只可见,所以我们称作有形的手,而另一只则难以操纵,所以被称作无形的手。这只有形的手指的是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而无形的手则是市场自发的经济规律和经济行为。而整个经济市场,就在这两只手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着。
关于究竟是使用有形的手加大干涉,还是使用无形的手进行放任,很多国家已经争论了数百年,最终数次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清楚的告诉我们,无论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还是政府强力干涉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渐放开对市场经济的束缚。而美国则在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通过白宫和美联储逐渐加大了对经济的管控。
此前还会有人认为,西方走的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尊重了市场的自发规律,具备极强的优越性,而现在还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条路线是走不通的。包括美国在内,甚至开始不断的通过政府直接干涉来阻止外国企业在境内的发展,树立贸易壁垒,稳定自身的经济发展,从而造成了世界全球化进程的终止,甚至倒退。
政府往往会通过有形的手来调控市场,而影响最大的两个手段便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决定了政府的收入与支出,通过调整收入与支出的比值,决定是财政盈余还是财政赤字,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而言,长期以来,在基建领域的财政支出一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通过对及处理率、存款准备金比例等货币工具的调节,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资金供给总量,从而影响市场获取资金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商业活动投资热度。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机遇和遭遇的困局
当前,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
百年以来,在西方开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主导力量一直被握在西方手中,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领域都建立起了绝对的霸主地位。而百年后,在这场东西方力量的角逐和对抗中,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国家逐渐追赶上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脚步。
在经济领域,我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构建起完整的工业化生产体系,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构建起了自己的经济发展圈子。逐渐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在科技领域,我们打破了西方社会的垄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并逐渐成长为跨国企业,不断地扩大着国际影响力,将中国独特而悠久的文化魅力传向全球。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抓住了机遇,在5G、超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抢占了部分先机,第一次拥有了加入到新时代工业革命之中的门票。而在此前的三次科技革命,我们从未拥有这样的机会。
但在这场机遇之中,挑战也随之到来。
年初伊始,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流行对整个世界造成了重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对不利,经济下滑严重,内部对抗逐渐加剧,因此寄希望于对外树敌,在寻求矛盾转移点的同时,压制新兴国家的发展。这加剧了民粹主义的兴起,也使全球化进程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
在这种对抗下,我国原本外循环的经济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原本以外循环为主的模式向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模式转变成为大势所趋。
对内来看,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从巅峰期的百分之十左右下滑至百分之六左右。一是因为人口红利逐渐释放完毕,二是发展模式由原本的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而在疫情的影响下,原本制定的保五争六计划难以实现,虽然国内目前已经恢复了经济生产常态化,二季度增速成功转正。但是考虑到一季度出现的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速破五压力依然较大。
在货币政策上,我国依然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通过降准等方式释放了一定流动性,但并没有加入到席卷全球的降息浪潮中,为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留出了空间。货币宽松程度有限,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流动性缺口交由财政政策来弥补,新老基建产业会获得进一步支持。
三、基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基建,即基本建设,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发展生产而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增加固定资产面进行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工作的总称,例如公路、铁路、桥梁和各类工业及民用建筑等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恢复工程等都称之为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基建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基建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这一时期我国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10%-20%左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清晰的线性关系,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经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在08年全球爆发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均受到了重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四万亿”,其中的重点就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基建项目。
在中央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下,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明显成效,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
而2020年,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与08年较为相似,甚至由于逆全球化的兴起我们迎来的挑战会更为艰巨,在此基础下,基建作为我国最熟悉的政策手段,成为稳定经济的压舱石。
四、后疫情时代基建领域发展分析
在当前,我国基建领域的呈现明显的新老分化,呈现多维化发展趋势。所谓新基建即5G基建、特高压、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建设项目。
当前市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认为新基建即将在短期内快速取代传统基建成为新的发展动能,尤其是在今年,新基建成为市场热点的宠儿,从而导致关注度逐渐超出本身应有的限度。目前新基建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在经济总量占比较小,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新经济的道路奠定基石,引导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相较之下,传统基建能够撬动的投资体量远大于新基建。以PPP项目投放进行为例,传统基建在PPP投资额中占比87%,公共服务类占比10.84%,而新基建仅占0.65%。以交通、市政建设为代表的传统基建项目投资仍是基建投资的主力。从2019年的情况推算,2020年狭义新基建的体量仅在880亿左右,如果算上广义上的新基建,规模可以达到2.9万亿左右,在基建中占比不大,但是上升趋势。
在历次经济刺激计划中,传统基建项目都是重中之重,为拉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阶段。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大水漫灌粗放式的基建投资不并不可取,我国经济已经逐渐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期的基建投资,要体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有效的产业投资。
在此基础下,新老基建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服务于传统的工业和制造业同时也要关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步发力,完成拉动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接力。
我国目前基建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在新时期的基建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重复投资,在后续的传统基建持续发力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地区实施不同程度的新老基建配合方案,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发展重要产业链,避免税收浪费。
后疫情时代,基建领域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基建依然是我国稳定经济的基石,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提供动能。